故乡的年,岁月安度

漂泊在外的人儿,不论多远,过年都要回到老家,或至少,心要回到老家。多少年过去,老家,总是游子们年终岁末安置心灵的地方。

乡村里长大的人,唯有回乡过年,才算过年,才有年味。年味是一种乡村味,在味觉里,在记忆中,是一种参杂进草腥味、土味、小时候的味道,一辈子的记忆。所以每逢过年,都要随着记忆和原生味蕾,不辞辛苦回溯到故乡,生我养我的地方,那里才有年。年复一年,心灵被故乡土味填满,骨子里是满满的草木乡土味。

坝子里看的东西山雪景

回乡,似去找寻多年未见,不知何时丢了的物,又像是去见许久未见,但又说不出姓甚名谁的人。就这样一路上,一年年的找啊找,感觉总没找全,永远在找的路上......这样也好啊,一路有念头、有盼头,不疲倦、不乏味。翻过前面那个垭口,那里还有许多故乡的人和物呢!

如今市场充裕采买便捷,但回到故乡,老少几代一同过年,家里仍延续不少家务和食材亲历亲为的传统,虽然忙累一些,但过中充盈着仪式感。在我的家乡,我们一大家的年是这样过的:

进入腊月开始置办腌辣:上街买来上好的猪肉、猪肝、猪骨、猪肠。回家精心腌制腊肉、整个的腊猪头、香肠、吹肝、猪肝鲊;腊月中旬腌制过年腌菜,这过年腌菜与日常腌菜不同,用的是本地黑叶子白菜洗净切块,红萝卜白萝卜切成条,最主要的,要加进该季节本地半山区干地旁边生长的一种叫做“麦浪菜”的野菜;再有就是入冬后手工做的炒米、麦芽糖拌彩色炒米圆成的圆糖,每个都大大圆圆,顶头滴流根线,过年期间,四个放在盘中(三个在下,一个在上),叫一座圆糖,喜喜庆庆摆在堂屋靠墙的桌上。当然,这桌上还要放两瓶东山村民采摘来卖的野生山茶花,一两盆开得正好的大雪素。近年关,除过掸尘洗被褥抹门窗,还要炒好瓜子,买好松子、糖果,打好糯米粉。

烧洗好的腊猪头

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,买来新的灶王菩萨画像,揭下旧的烧了,送灶王爷回天上禀告本户事务。送完灶君,一家人开始吃“豆面糖”,说是要甜一甜灶家老爷的嘴,以期他回到天家,多多为该户人家美言。这“豆面糖”与北方的“糖瓜”差不多,也是麦芽糖,被扭成小麻花的样子,然后撒上炒熟的*豆面。到年三十,各道门口和屋檐台抱柱上的春联一贴,大门口红灯笼一挂,天井里花盆腰和院树脖颈上的红纸一箍,整个院里的过年气氛就出来了。

灶君、豆面糖、贴春联、箍红纸

年三十必备几样:整个的腊猪头,带尾巴,意为有头有尾,猪头破开作笑脸状。整只阉割后饲养一年的大红公鸡,煮时双脚于胸下跪周正。鱼,年年有余,须得双数,你若买一条大鱼,卖鱼人自会送你一条小鱼作伴。以上食材,早早在院里炉子上的大锅中煮熟,捞出来摆放在木制托盘中,加上一碗米饭,一盘油煎米干晾(米饭做的、上了色彩,类似粉皮的小贡品),一块豆腐,一杯茶,一杯酒,一碗清水,水里一小枝新鲜香树枝。下午四点前后,托盘放在院子中心桌上,桌前放磕头蒲团。旁边还备有烧香烛纸火的盆。鞭炮一放,父母便带领全家磕头祭拜。从长至幼依次磕头。母亲端着水碗,用香树枝不停蘸水往地上撒,边撒边嘴里念念有词,求平安啦,求福啦等等。然后烧香化纸祭拜。

除夕祭拜

年夜饭,除祭拜贡奉的食物切蒸外,还有时鲜小炒,香肠、吹肝、鸡鸭蛋、韭菜、蒜苗、莲藕、花生......,都是些有寓意的菜,压嘴压舌、长长久久、能写会算、心眼多......。饭桌最中间的,是“锅子”,一个状如金杯的本地铜火锅。这火锅有讲究:燃料用栗碳,汤必须用煮腊猪头和鸡肉的汤。洗净待用的食材装填秩序也有讲究:最下边一层是*豆芽。然后依次放入:韭菜根,青白菜,红萝卜,稍煮后放入事先煮熟切块的土豆、山药和芋头。年夜饭上,酒要先敬老人和长辈,菜要先拈鸡鸭蛋。菜品,最畅销的还是那个较有本地特色的铜火锅。

锅子菜

年三十的守岁是必须的。一家团聚看春晚,成为自有了电视机后的必备节目。“三十晚上洗个脚,到到处处赶得着”,全家每个人,都要赶在夜里十二点前把脚给洗了。老人长辈们,高兴地看着围着一盆红彤彤炭火的儿孙们,发压岁钱。十二点的鞭炮一炸,所有的刀具、扫帚靠边站,都不能动了,垃圾不倒了,水也不可以往外泼了。

本地米糕

大年初一大清早,节令尚在天寒地冻,过去,主妇们早早起床,忙着蒸糕了。头天泡米,打好米粉,初一现蒸。加水、拌糖,揉搓、过筛、上笼、打块、入锅,出锅点颜色、拨糕,供祖先......繁琐的工序,满满的仪式感,累且快乐着。当下,米糕自有村里有名的蒸糕高手代劳,省却许多麻烦,但家家必吃,一年开头,糕即“高”也。初一早上有传统:楼上祖先案子前、天井里、水井旁、大门口都点上了香。香也有区分。楼上是盘香,院里是土香,井边红香,大门口一对大红香。早点必须是油炸糯米粉粑粑配米花茶。早餐后,不少人家相继到村北的城隍庙里,敬香、捐功德祈福。中午吃“素汤”和米糕、糖包子。大年初一不扫地、泼水和动刀,不吃油荤。素汤食材是头晚就切成细条的,包括:青白菜帮子、红萝卜、土豆、山药、芋头、饵块。煮时只用植物油。开午饭,除过素汤和米糕,糖包子,必有一碗麦浪腌菜。头天晚上的大鱼大肉后,这素的一桌,清淡开胃。

米粉粑粑、米花茶、门口大香

初一午饭后,大人娃娃们都穿上新衣服,相约想邀上街看热闹,俗称“瞧人”去。钟鼓楼南北大街上,各种耍货吃食,还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帅哥、眼睛笑得眯成缝的老人,争着抢着买过年特有的本地匠人做的纸公鸡、木马马、纸做的拉花球、拨浪鼓的娃娃们,还有,簇拥在南大街“白饼老奶”家摊前抢购雪木瓜、果脯的少年......有些个年份,性急的龙灯队,不顾忌过了初一才出龙的规矩,早早把长龙耍到了大街上。文化馆的后院子里,被进城唱曲子的乡里人挤得水泄不通。凉粉、凉米线、泡梨、泡橄榄、舒合糖、烧饵块等路边小吃都是赶节人的最爱。

初一街市

大年初二,城里就比初一冷清不少,因为从这一天开始,坝子里的白族村寨就开始轮流请“春客”了。轮到本村请客,所有外村、城里的亲朋好友都集于村中,有的村还请一个戏班在村中心戏台上唱几出滇戏,人们或看戏或闲聊,也有打打扑克麻将的,全天在村里乐。城里和城边村子的春客,并不集中在哪一天,规模也比不上各村各宅,随挑一天,仅几家至亲内戚小聚。故从这天开始,家家户户上坟,给故去的祖祖辈辈亲人送去新年祭拜。上坟的人络绎不绝,塞满山道,身后背箩里,手提袋里满装各种过年食品和酒水香烛。脸上多洋溢喜悦之情,逢熟人便相互打招呼:你家也今天上坟?慢来哈!

纪念碑、山道、文化馆

正月初六是城隍庙会。这一天远近乡里不少人前来,在斋奶和经公们各项法事引领下,香火缭绕,饭香扑鼻,热闹喧腾。

正月十五的天子庙会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聚会高潮,也称麻雀会,棒棒会,农人们可在会上买到农事用到的锄把等农具。会上常有唱曲子比赛,还有各种吃喝玩耍之物。正月十五各家晚饭照例是吃元宵。元宵芯子自家做,馅料除花生、核桃外,还用本地产的干*豆,文火焙熟,舂细,拌入本地金沙江边产的红糖,大年三十杀鸡炼的鸡油,捏出一个个油亮光滑的芯子,用冬上打好的糯米粉一包,搓出些大大方方的元宵。水开元宵飘,三四个舀满一小碗,能吃到十个以上的,肯定是村里劳动力最强、食量惊人的壮汉了。

节前畅销年货

年一直要过到正月十八,这一天是西山庙会,也是谢龙会,感谢各龙。春节期间所耍的龙,各村是按灌溉田地所用的“水头”标识颜色的,比如用*龙潭水的,龙衣底色为*色,用龙潭水的,龙衣底色为黑色。十八这天,要谢龙,感谢各位驻守龙潭的龙一年来的供水养育。据说过去在龙潭出水处烧香祭拜后,要把整条龙都烧了。后来,因为扎制龙头比较费事,就留下龙头,只烧龙身,再后来把龙衣也留下,只烧做龙谷的篾圈。西山庙会上,人们常相约待上锅灶食材,做一场野炊盛宴。今年,我在故乡过年时间不长,也不太上街,并没见到耍龙人,或许现在做此类传统玩耍的热心人逐渐少了,已经无人耍龙了。

赶西山庙会地方

赶完西山庙会,农人就要下地干活,外出寻工的也该离乡了,孩童们要赶寒假作业,年就算过完了。当然。离乡多年,乡人眼里吃公家饭的游子,都没等到正月初六的城隍庙会、十五的天子庙会、十八的西山庙会,就都离乡讨生活去了。许多是早年的印象。

随拍

每次过完年离开故乡,车行距离越远,感觉年过去的时间越远,回到自己常住的城市,仿佛年已远去多时,潜意识里又在盼望过年,便可再次回到遥远的故乡,共享与父母在小院里忙吃忙喝的时光。其实,故乡的年味尚浓,还没到正月十五呢!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endengzx.com/afhpz/4598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2604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