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不夸张地说肠旺面,作为贵阳独创的风味特色,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。首先,一碗肠旺面摆上来,一眼看去,造型精美的艺术品。但见大半碗中肥肠白嫩,旺子紫红,脆哨黑亮,泡哨微*,青葱点缀,喷香之红油浮于面条之上,佐料之间呈现一幅以艳红为底色的自然吉祥画图。其次,“脆而不生”独有的面条口感。肠旺面的制煮方法别具特色。全国各地的面多是七、八碗或更多一锅熟,而肠旺面则不然。任你队排得再长,也是一碗一碗的煮。因为这样煮才能确保面的独特个性“脆而不生”。肠旺面的面条早年都是加鸡蛋用人工擀压,刀切而成,现大多用机械加工替代纯人工。这种面只需单碗投入沸水快煮数十秒,用冷水一激即好。上好的面有弹性,有脆性,按旧时的说法,在碗中能“站得起”,入口脆香。
再次,“辣而不猛”,肠旺面的红油是选用有名的花溪辣椒为主,加上特殊的配料,采用特殊的炸制工艺萃取而成。故红艳香辣,令人胃口调开。肠旺面如果没有红油就等于没有了灵*,上好红油的风格韵味,简言之:“辣而不猛,辣带乳香。”第四,“肥而不腻”,肠旺面使用的红油量多,当你看见师傅娴熟地在半空舞动油勺,飞流直下的红油浇在面上,那情景真像一幅靓丽彩画的点睛之笔。当你品着注满红油的面汤,嚼着软糯鲜美的肥肠时,却不会感到腻味,反倒领略其神奇洞开,余味流连,肥而不腻,这是肠旺面的加工方法,容后介绍。
肠旺面属“粗粮细作”的一种美食,必须要用午后的时间来充分地做细致的准备工作。如面条要按一两五钱重左右分卷,排码在竹篮内,视气温情况增减捂盖的布巾。大肠要翻洗,撕油、煨熟、切片,再加料墩肥。血旺要用飞刀打成薄片,其中少量还要氽水,供爱老旺的人士选用。脆哨两天制一次,工艺繁杂,泡哨天天做,必须豆腐切丁,炸泡、入锅加料煨煮。要制辣椒、提红油。要用*豆芽,筒子骨加佐料慢慢吊汤……故要保证肠旺面的质量纯正,也只能上午供应。
老肠旺面的店堂有特色,都裱糊或刷得雪白,墙上无价目表。因为过去物价相对稳定,更重要的是客源稳定,回头客众多。店内方桌长凳都用无漆白木的,午后一律用板刷沾碱水刷洗得雪白发亮,给人一种洁净清爽的感觉,一些生意好的堂口,桌子可能洗刷得起凹槽,也白净如初。装面的碗,也有特色。一律是青花马蹄碗。用此碗有几个好处。一是碗口沿边外翻,手端不烫,且悬浇的红油不易滴在碗的外壁。二是马蹄碗比一般碗稍大,而面又不多,盛上只占四之有三,空间有余,雍容大方!多彩的面食,艳红的基色卧在青花瓷碗中可谓美食美器,令人馋涎欲滴。
那年头专业肠旺面店,讲究品牌纯正。除可加鸡和鸡杂外。决不加豆腐、大排、鸡蛋之类,也体现一种经营特色。时下这种传统经营风格的店铺仅剩不多。晚清经营肠旺面的店堂都比较狭小。价格很便宜,吃肠旺面的主要是下层人士,如轿夫、马夫、小贩、衙门差役、绿营士兵等。达官贵人,富商巨贾,则不屑一顾。清末民初,经营肠旺面的店堂渐多堂口较大,质量有所改进。出现加鸡丁丰富了佐料内容,鸡骨与筒子骨吊汤增加汤的鲜味。传统的糍粑辣椒制的油辣椒,改良成提炼的专用肠旺面红油。红油拨洒在面上,既喜庆吉祥,又红红的,油油的,勾人食欲,未曾到口馋涎欲滴。
20世纪20年代贵阳铜匠街,花牌坊,南门口,煤巴市,贡院坝人口稠密处都出现较有各气的肠旺面馆。挡不住的诱惑,一些巨富绅士,官家太太小姐也接踵而至,登门品尝。三十年代,南京街上的苏得胜肠旺面馆,因用料讲究,工艺精细,口味超群而一时声名大振,以至筑城的大馆子,老不管,汉云楼,醉阳春,云荣春等也经营肠旺面早点,登门品尝者多为有地位有身份者。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肠旺面的主顾已发生根本变化,吃肠旺面成了一种身份的体现,成了一种高档的享受。肠旺面发展到现在,也算是经历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动了,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具体经历了哪些改动:佐料的变化。油辣椒改成辣椒油,清末以前肠旺面以贵阳传统的花溪糍粑辣椒制的油椒为佐料。相传到民国初年北记肠旺面更胜一筹,将油辣椒加入臭霉豆腐汁熬制,然后渗水,提炼纯红油。只用红油,显得油汤红艳,颜色诱人,品位高档,未进口中,馋涎欲滴,急欲先品为快,致生意扶摇直上。颜记开创了红油之先。
炸肠片改为炖肠片。据传三十年代之前的肠旺面肥肠,采用油炸成**脆脆的肠片。炸制的肠片有香酥不易变质的特点,但火候不当,容易炸糊或炸绵,不易嚼烂。广东街(现今黔灵东路口至沙河路口一段的中华路)上的苏得胜面馆,食堂盈门,有年老者碗中竟剩肠片。于是改良制肠工艺,将肠洗净氽烫后,再加盐配醋和搓慢洗,改成片加花椒,八角、草果、山奈、姜块、葱结煨炖。加工成色白、鲜香、化渣的肥肠片,既不上火又老少咸宜,苏肠旺首家改炸肠为炖肠片,并流传至今。
从鸡丁、辣鸡到片鸡。三十年代之前肠旺面加鸡,是加宫保鸡丁。三十年代初红边门一位麻脸婆娘开的面馆,首家改宫保鸡丁为大众百姓熟知的辣子鸡块。因味道浓郁,鸡的头瓜内杂可以另加,深受呼朋唤友,边过早边品酒的人士喜爱,而且价钱比宫保鸡丁便宜。故不胫而走,进而取代宫保鸡丁。三十年代后期,抗战爆发,外省大批厂矿、院校迂来贵州,贵阳人口陡增。那时一批艺术巨匠和科技泰斗云集筑城。一些怕辣味,又爱肠旺面独特风味的外省人士,可免红,或红轻品尝肠旺面。为适应畏辣外省人的需求,于是出现了用白切鸡,改刀成片以作加鸡的形式,辣鸡与片鸡于是并存一个时期,加片鸡目前已经少之又少,威西门尚有一家。
绿豆芽的出现。初创的肠旺面本无豆芽。据说肠旺面配搭上绿豆芽,是从北门桥边的傅家肠旺面率先开始的。因为一些老食客吃完面,故意剩半碗红红的面汤,要来一个全*二色的豆沙窝,放在碗中细嚼慢品,吸尽红油,才见汤汁,另一番滋味,非常惬意。但是,因为油大,火气也大,于是有客人叫跑堂在附近发豆沙的沙井边上代买绿豆芽煮来分吃,久而久之,加绿豆芽成为吃肠旺面的“小菜”,“小菜”成了跑堂和掌瓢的小费,老板也不得分享。后来各家面馆相仿,都配有绿豆芽小菜,也不另收小费。再后来,将绿豆芽直接在面将熟时一起氽,混在面中而沿袭至今。看完之后,大家是不是很想去来上那么一份呢?还在犹豫什么,赶紧行动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