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皮儿要加辣辣子物资丰富了,想吃什么都可得,很有些“饱饫烹宰”,心里挂念的味道越来越少,倒是凉皮儿,我从小喜欢到现在。每次回国,旅途乏辛,时差错乱,一觉醒来,总赶不上饭点,这时便去街上找点吃的,大多时候都是走进一家陕西面馆,吃份麻酱凉皮。做凉皮挺复杂的,至少小时候,我是这么觉得。暑假时,我常住在姥姥家,姥姥家邻居会在家做些凉皮,走街串巷去卖,我还去观摩过一次做凉皮的过程。姥姥邻居家的厨房是在院子靠墙一侧搭的简易小棚,一口大锅占了棚子大半个空间,锅上沸水滚着。做凉皮的是一个老太太,大锅旁边的一个瓷盆里装了奶白的面水,她拿一个铁皮锣锣,每次舀了一勺面水倒进锣锣里,放在锅上蒸,不多一会便拿下来,一张弹性十足的凉皮便从锣锣上揭下来了,老太太说,这个最重要的就是面水的浓稀,浓了稀了都不成。她还用一个白布包了面团,在水盆里一遍遍搓揉,搓到后边,就有了一块面筋,同样放在锅里蒸熟。凉皮调味靠那一碗汁儿,姥姥说老太太调的汤汁好吃,有 秘方,但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秘方,姥姥也没有告诉我,所以也成为一个不重要的谜团吧。另外让凉皮味道升华的便是油泼辣子了,对我来说,加量的油泼辣子是不能少的,不然凉皮吃起来不过瘾。小学时,爸妈都在城里打工,傍晚才回来,看到爸妈骑车回来,我经常怀着期待迎上去,看看车筐里有没有带来什么好吃的,那个车筐里偶尔会带回来些美味,有烤地瓜、猪头肉、烧鸡、盐水鸭,当然还有凉皮。每次爸妈带回来凉皮,我近乎把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。我的小伙伴儿们也喜欢吃凉皮,夏天时,我们抓了蛐蛐,有时能卖个几块钱,买什么呢?就等巷子里传来卖凉皮的吆喝声,便跑去街上买来吃。有时等在门口,听到卖凉皮的吆喝声迟迟不往这边来,便大声喊,“卖凉皮的!这里买凉皮!”那边便远远地回过声来,“来啦。”手里有钱,就是有底气!小时便深谙此理。初中时,学校封闭管理,不允许出去吃饭,只能吃学校食堂,学校食堂也知道我们这帮学生们没得选择,饭菜不用心做,味道很差劲。有一次看到他们炒菜,一口大锅里边满是白菜,厨师拿着一个铁锨(与铲土的铁锨一般无二),穿着靴子站在灶台上(挺好!至少穿了靴子,有EHS意识,不会把脚烫伤),也像铲土一般在锅里翻弄着,靴子有时就踩在锅沿上,看着就倒人胃口。住校生周六下午放假半天,可以外出,我便和两个同学骑车去校外吃饭,有一次我们就在路边的一个凉皮摊上,三个人每人要了一份,风卷云残,几下便罄了,没吃过瘾,对大妈说,每人再来一份!大妈开心得不得了。看到熟人经过,便指着我们三个说,你看,这三个小伙子,一个人吃两份儿!高中时,学校旁边也有卖凉皮的,夏天吃凉的,冬天吃炒的,凉的一块钱一份,炒的一块三,多了三毛钱。后边我在国内无论走到哪里,都没少吃了凉皮,直到跑到了海外,才想吃而不得了。那怎么办?自己做呗。工序是网上查的,用高筋面粉和面,然后洗面,洗出面筋,洗面水静置几小时,等沉淀后倒掉上边的清水,然后下边浓稠的面水便可以拿来蒸凉皮了。高筋面粉是容易弄到的,可凉皮锣锣在非洲怎么寻得见呢。我逛了几个大的本地超市,想找一些平底的铁盘,但没找到合适的,像孙悟空去了东海龙宫,只喊“不趁手!不趁手!”。去中国超市,也没有这种稀罕玩意。但发现中国超市是有蒸笼的,办法总是多的,在蒸笼里铺一层厚点的锡纸,岂不也可以倒进面汤蒸了,就这么办!周五晚下了班,我就迫不及待地揉面、洗面,洗出来一块软趴趴的面筋,在蒸笼里蒸熟了。洗面水沉淀后,已是半夜了,我可等不到明早,即刻烧起水,取两个蒸笼分别铺上锡纸,把锡纸摊平,抹油,倒进去面水,开蒸。凑合的工具还是不那么趁手,在锡纸上蒸出来的凉皮,薄厚不均,“千疮百孔”,最开始蒸出来的几个都扯破了,然后才有了点心得,开始可以揭出完整的一面凉皮了,铺在刷了油的盘子里,很有成就感。一盆面水蒸完,产出了十几张凉皮。配菜也是买了的,我喜欢*豆芽做配菜,其它的一律不加。汤汁就用水、醋、生抽、蒜末和一点点花椒油调配。油泼辣子也是要有的。冷油下锅,放进八角、花椒、香叶、桂皮、姜片、葱,用小火,使香料的香味慢慢浸到油里,待香料都有些发*变焦了,用漏勺捞出来。另外一个小碗里,备好了切碎的干辣椒,里边也掺一些辣椒粉,上面倒一层白芝麻,先倒入一点冷油,搅拌一下,然后分两次倒入热油,油温适当,既把辣椒和芝麻的香气激发出来,又不至于焦糊。一切妥当,凉皮切条,面筋切块,放进碗里,上边摆上汆过水的*豆芽,倒进汤汁,加一勺油泼辣子。忙活了一晚上的成果,第二天被几个朋友分分钟便消灭掉了,朋友赞叹:“味道还挺正的!”我自谦道,“无它,吃得多了,做出来味道自然也不会差太远。”年我从南非离开,转去其他代表处,蒸笼送了人,几个吃过我做的凉皮的朋友也回了国,想来他们在国内吃到正宗的凉皮时,或许还会记起那碗山寨凉皮的味道,记起我们一起在海外度过的岁月。那些日子或许就如那为我们漫漫人生提香的油泼辣。
本文来自《华为人》电子专栏·人荐人爱
作者:辣子
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
心声社区是华为的罗马广场
长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