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地方料理寺院菜的特点及烹调方法和

寺院菜也称斋食又叫福菜、释菜和斋菜。主要是指佛教和道教的素菜,以非动物原料(蛋、奶除外)烹制的菜。其兴盛发展与佛教有关。

佛教和道教,都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,特别是佛教,佛教本无吃素的戒律,自释迦牟尼弟子提婆达多提倡素食,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后,经统冶者大力提倡,流传极广为汉族信徒所接受。自此入寺吃素成为佛教教规。佛寺素宴为持斋茹素的佛门僧众善男信女所重,主要用于招待各路嘉宾,讲经的法师、受戒的沙弥以及有相当资格的居士、施主和游客。

素食之风盛于南朝梁代,当时已达相当水平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一书有素食专章,是中国第一部素食菜谱。从此以后逐渐就形成了寺院素菜、宫廷素菜、民间素菜三大流派。如宋代汴京、临安肆上已有素食店,宋人林洪《山家清供》所载傍森鲜、玉灌肠、东坡豆腐等,都是颇具特色的素菜。清宫廷饮食中也有素菜,光绪朝御膳房素局就有厨师二十七人,专门制作素菜。

素菜的特点,一是为寺院所创,执鼎者多是僧厨;二是忌用动物性原料和韭、葱、蒜等植物原料;三是以荤托素,即吸收荤菜烹制技术,仿制荤菜菜形,借用荤菜菜名。其名菜有罗汉斋、鼎湖上素、素鱼翅、酿扒竹笋及八宝鸡、糖醋鱼、炒毛蟹、油炸虾等,象形菜如孔雀、凤凰、花蓝、蝴蝶等花色冷盘菜。素宴的烹饪一般用精炼花生油、色拉油、植物牛油和植物*油等。光是醋便有10来种不同的口味:香醋、白醋、陈醋、纯粮米醋、大红浙醋、苹果醋、甜醋、香脂醋等。酱也很讲究,有各种辣酱、果酱、甜面酱以及豆瓣酱、腐乳酱等。斋菜中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西餐用的调味品,如番茄酱、番茄沙司、辣酱油、咖喱酱(粉)等来做各式冷热菜肴,至于各种果酱早已成为常用品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宴用的汤,其素(底)汤的讲究丝毫不亚于高汤,通常用*豆芽、香菇,加上各类天然植物香料,文火吊制,味浓鲜美,香气扑鼻。例如罗汉斋亦名“罗汉菜”,原是佛门名斋。此菜取名自十八罗汉聚集一堂之义,是寺院风味之“全家福”,以十八种鲜香原料精心烹制而成,是素菜中之上品。罗汉斋多以时令蔬菜、三菇(香菇、蘑菇、草菇)、六耳(银耳、木耳、榆耳、*耳、桂花耳、石耳)、豆制品、面筋、瓜果等为原料,烧、煮、煨、炖而成,特点是爽滑软烂、多香融合,具有咸鲜、清香、淡雅的特点。

蔬菜的营养物质主要包含矿物质、维生素、纤维等,这些物质的含量越高,蔬菜的营养价值也越高。此外,蔬菜中的水分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是重要的营养品质指标。通常,水分含量高、膳食纤维少的蔬菜鲜嫩度较好,其食用价值也较高。但从保健的角度来看,膳食纤维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素。蔬菜的营养素不可低估,肯请大家尽量远离那些不健康的垃圾食品,多吃素菜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endengzx.com/afhgx/3849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2604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