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豆豆腐*豆芽本是同根生,功效却有不

*豆又称“大豆”,相对于赤小豆和绿小豆,个头的确是大了不少。*豆古称“菽”。《左传?成公十八年》中提到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”其中的“菽”,就是指大豆。“菽”本来是古代对于豆类的总称,但是也常常特指*豆。

*豆原产于中国,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。比如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,就有关于轩辕*帝时期种植大豆的记载。现在,*豆在全国各地均有广泛种植,其中以东北大豆最为 ,品质也 。

*豆的蛋白质含量很高,是猪肉的2倍、鸡蛋的2.5倍,而且质量好,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 酸,也符合人体所需的比例。*豆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不但不会像动物脂肪那样造成高血脂,反而会阻止胆固醇的吸收,非常适合动脉硬化者食用。

中医认为*大豆味甘、性平,入脾经、大肠经,善于健脾宽中、润燥消水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内服可以宽中下气、利大肠、消水胀肿*;研末外用,可涂痘后痈。临床上,*大豆对于急性妊娠中*症、下肢溃疡、外伤溃烂、寻常疣,都有着很好的疗效,是药食两用的好食物。

说起药食同源,*豆、黑豆真是不分伯仲,各显神通。黑大豆色黑入肾,主入药材,*大豆色*入脾,主入食材,二者各有偏重,又异曲同工。但要说植物性的食材,再也找不到比*豆更丰富多变的了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*豆的“七十二变”。

*豆芽是*豆发的芽,属于蔬菜,是我们常吃的豆芽菜之一,蛋白质、维生素含量丰富,既可凉拌,又可热炒。

晒干之后,*豆芽又摇身一变,成为一味中药材——大豆*卷,其味甘、性平,入脾经、胃经,善于清解表邪、分利湿热。还有青嫩的毛豆、成熟的*豆,都是佐餐佳肴。

豆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豆制品,相传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。不仅在我国广受欢迎,而且随着各国饮食文化的交流,已逐步传遍全世界。随着健康饮食观念和素食主义的流行,在西方也已随处可见。因其高品质的植物蛋白质,被誉为“植物肉”。

其他豆制品又是豆腐的各种变身,比如 的徽菜毛豆腐、客家菜酿豆腐、川菜麻婆豆腐等;传统小吃有南方甜口的豆腐花、北方咸口的豆腐脑;还有豆腐干、豆腐皮、豆腐丝、冻豆腐、豆泡、腐竹、油皮等等,真是数不胜数。

*豆还可以制作出各种调味品,比如酱油,又称“豉油”,由*豆经发酵而成,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酱油富含多种 酸,酱香醇厚,可以上色提鲜。又比如腐乳,就是酱豆腐、臭豆腐,更被称为“东方奶酪”。还有纳豆、*酱、豆豉、豆瓣酱等等,不一而足。

豆浆是中国的传统饮品,与豆腐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。无论是作为早点、小吃,还是饮料、补品,均老少咸宜。豆浆中丰富、优质的植物蛋白,更是为其赢得了“绿色牛奶”的美誉。现代人常用的,还有豆粉、植物蛋白质粉、大豆色拉油等等。

,给大家推荐3个*豆为主的食疗小方子。

1.二豆豆浆

原料:*豆、黑豆各50克。

做法:做成豆浆,每日食之。

适合:脾肾虚所导致的腹胀、水肿。

2.*豆芽汤

原料:*豆50克。

做法:以清水煮,连汤淡食。

适合:寻常疣的日常食疗。

3.*豆小米粥

原料:*豆50克,小米克。

做法:煮粥每日食之。

适合:脾虚食积的腹胀、纳呆、泄利。

扫码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endengzx.com/afhzz/2921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2604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