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南北的味蕾之旅

中午 次做了羊肉韭菜烙饼,惊呆了我,颜值、味道我要打分!超级激动,大概是因为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。

我从来不会主动买韭菜,觉得它味道太大只。很多人爱吃的韭菜盒子,我一直不怎么爱吃,总感觉韭菜的味道太浓,鸡蛋压不住。

昨天下午送来的蔬菜盲盒,居然有韭菜, 反应是送给需要的邻居,想想这个套餐大家都有。

菜肯定是不可以浪费的。正好在解冻一袋婆婆在疫情之前寄过来的羊棒骨,准备炖好之后分装保存。那羊肉韭菜是不是也可以搭配?现成的,开工!

前一段时间,家里的面粉通常会用来做面包,包子,饼干之类的。这两天酵母快用完了,我得省着点,万一哪天娃要吃面包。

……

为了不用酵母,我想到了馅饼。没做过,不过想起了似乎婆婆说过烫面这个词。搜了一下下厨房确认,温水调面粉,搅拌成絮状,揉成面团,放30分钟。

锅饼有点厚,第二锅把饼压薄了,中火慢慢煎,完美出锅。

?

咬一口,焦*的皮里面一层是软的,韭菜和羊肉融合之后,冲淡了食材本身的味道,韭菜的清香,羊肉的浓郁,除了盐没有任何调料,是食物本身的味道,好满足。

尝了 个出锅的烙饼后,我在想,为什么我在北方呆的那几年,我不怎么做面食?想了想,大概是因为北方的面食选择很多,揉面对我来说是个大工程(lan),所以就不会想着自己做.

婆婆做的牛肉馅饼、土豆丝烙饼、面片很好吃。北京音乐学院旁边那家老胡灌饼,人民路巷子里那家肉夹馍很好吃,下班可以顺便带两个。格日乐阿妈的酸奶饼,团结小区那个巷子里的焙子,一个小小的店, 次去的时候,看到堆起来的焙子,惊叹居然能做出那么多不同味道的焙子。胡麻油的味道我开始是完全不能接受的,这种感觉就像不吃香菜的人。我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习惯,大概是某天朋友投喂的焙子,西贝的凉拌*豆芽。饕界巷子口那家巴盟酿皮,二大妈焖面,苏氏牛肉面,西贝的各种莜面,还有某次去*花村路过村子吃到的现搓莜面,食指大小,就着土豆番茄羊肉末熬的汤~

除了各种面食,还有一些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的饮食习惯,现在也慢慢变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关于肉:南方人一般不会冻肉,肉一定是要新鲜的,尤其是煲汤。不是新鲜的肉炖的汤喝 口就知道。而在北方,只有老家亲戚朋友们家里或牧场里的现宰的牛羊肉是 吃的,所以一次会买很多,冻起来。

来了北方,才知道羊肉居然是清水炖的,只放姜、大葱和盐。而南方羊肉是红烧的,辣的,想起了华师食堂的我们一起的羊肉火锅,武外食堂的胡萝卜炖羊肉,冬天吃,全身都暖暖的。

来了北方才知道,羊是可以论只买的。 次看到过年家里的一整只羊的时候,我惊呆了。那个时候我还是坚持没买冰柜,肉都在婆婆家的冰柜里。

关于冰柜:作为一个南方人,冰柜在我的印象里,是小时候夏天冷饮店里装着的仪表雪糕和汽水。在北方,冰柜很多人家里都有,而且是用来装肉。

来上海的时候,我们的行李全都提前打包托运走了,随身带的大件都是肉。到了之后婆婆坚持要买一个冰柜用来装肉。

这一年没买过肉,全是婆婆寄过来的肉,还收到了过年娜姐给我寄的分装成小块塑封的牛肉,说“吃饱饭,不想家”。最近好多人开玩笑说解封了要买个冰柜,我暗自庆幸,我有冰柜,不用团肉。

关于西红柿??:小时候,夏天晚饭的时候凉菜常常有白糖拌西红柿,放在冰箱冻一下,酸酸甜甜,番茄汁必须要喝光。慢慢长大了,肉眼可见的白糖吃起来有点怕长胖,最重要的是好像很少再吃到小时候番茄那种熟透了自然味道。还有一道菜就是番茄炒鸡蛋(汤)除此以外,番茄基本不会用到。

来了北方, 次看到炒茄子放番茄,炒土豆丝放番茄,炖羊肉放番茄……番茄基本常备,我觉得好不可思议。慢慢地发现西红柿天然酸味真的是很好的配菜。

以前看到婆婆把吃不了的番茄冷冻起来,我是惊呆的…吃新鲜的不好吗?婆婆说以前冬天没有很多种类的蔬菜,就会把西红柿动冻起来,囤大白菜和土豆,家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

最近的蔬菜盲盒常会有番茄,放久了里面的汁就少了,我冷冻了一部分,可以用来炖羊肉。

偶尔盲盒里有葱,就剪了葱头,种在花盆里。葱洗干净,没舍得一次用完,洗干净吸干水,切碎了冷冻起来,用的时候依旧很新鲜。

这十年,在跨越南北的味蕾之旅中,一路走一路遇见不同,从 次的惊讶到某一次尝试的惊喜,不知不觉变成了味蕾里独特的印记。

有孩子之前喜欢去外面吃饭,喜欢各种厚重的调料。有了孩子之后,更喜欢自己做饭,调料越来越少,更喜欢用不同的食材搭配出不同的味道。做饭是每天快节奏生活中的一段安静的时间,完全沉浸在当下,偶尔一个熟悉的味道会让我想起记忆里的那些曾经走过的路,这种感觉,很踏实。

?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endengzx.com/afhpz/2558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2604号-7